軒軒媽平時管軒軒很嚴,不管軒軒想要多吃一顆糖,還是想出門和小朋友們一起踢球都要得到媽媽的允許,慢慢地,軒軒媽發現只要自己不在軒軒身邊,他就會變得特別皮,玩得也很沒有節制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媽媽該怎麼辦呢?
這孩子自控能力太差了,以後得盯緊點。我們管著他是為了他好啊,就是沒管住!我們哪裡管得多了,已經很讓他自立了。
結局:孩子缺乏主動性與自我控制力,自信心發展不足。
如果我一不在,孩子就表現出“山中無老虎,猴子稱霸王”的狀態,那我得想想平時在孩子面前,我是不是太像“老虎”了。管孩子不是管山頭,比起一味的服從,還是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更重要。多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和自由選擇的權利,這樣,孩子才可能更加的獨立、自信。
結局:孩子越來越自信,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。
很有可能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期待小孩聰明,但從心理狀態發展趨勢的視角而言,聽話的孩子心理狀態不一定身心健康。由於獨立感是身心健康的人格特質所必不可少的,創建在獨立基本上的聽從才算是真實的協作。但假如爸爸媽媽一直不管不顧小孩的念頭與必須,一味用自身的意識來操縱小孩,就很有可能導致他的判逆與抵抗,過度活躍的主要表現便是小孩爭得管理權,表述自身信念的一種方法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間,比如可以在他想玩的時候由他來定玩什麼或者遊戲規則,陪著孩子開心放鬆的玩一場,這樣,在遊戲的過程中,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志被尊重,過多被壓抑的能量有了釋放出口,與父母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親密,自然就無需再用過度活躍的表現來表達反抗了。
一般來說,能夠自主掌控自己生活的孩子都很有勇氣與自信,不會再通過過度活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反抗。但如果父母總是放不下控制的手,要掌控孩子的每件事,就會造成孩子越來越叛逆或退縮,甚至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極端後果。
因而,使我們學會放下手上的“控制器”,歸還小孩一片隨意生長發育的室內空間,讓她們跟隨自身的念頭來到她們可以到達的遠處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