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爆發,加速了疫情之前已出現的許多科技變革。隨著辦工、購物、學習及娛樂改於網上進行,筆者識別出未來五大科技趨勢,這些趨勢將重塑疫情後的全球局面,以及亞洲科技公司將會在這次變革中發揮作用。
新冠疫情爆發逼使學校關閉,令網上學習成為全球現象。中國的人口規模、互聯網普及程度和科技水平都十分可觀,因此網上學習的規模亦無與倫比,估計市場規模(按總費用計算)在2023年達到6,960億元人民幣。
疫情促使企業優先考慮業務韌性、營運和資源靈活性,從而加速了雲端運算的採用。
中國的雲端基礎設施服務市場規模是世界第二大,僅次於美國。
金山雲服務於5月在美國成功上市,在疫情下籌集了超過5.1億美元資金,證明了投資者認為中國雲端市場具有龐大增長潛力。
許多中國雲端企業在疫情期間提供免費服務,例如視像和語音聊天工具,以幫助現有和新用戶維持機構營運。
隨大眾的行為改變及企業評估其業務連續性計劃,並希望將更多應用轉移到雲端,筆者預料中國的雲端市場將在疫情後增長。
數據中心蓬勃發展
雲端服務、5G和物聯網技術日益普及,促進了巿場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不斷增長。
目前東南亞數據中心市場的價值已高達數十億美元,預計在未來四年將增加一倍以上,並有可能在2021年之前,取代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市場。
許多數據中心正遷移到東南亞,以便拉近與客戶和企業的距離,從而提高連接性並降低延遲。各國的數據保護法規日益規定某些類型的數據必須在本地儲存,要求在本地建立數據中心。
自動化和機械人技術有望成為新冠疫情後全球供應鏈轉變的受益者。鑒於美國和歐洲的薪酬和生產成本較高,企業很可能會透過自動化來降低成本。
雖然日本廠商在機械人領域內舉足輕重,但中國急起直追,透過研發和部署方面的不斷發展,在機械人價值鏈上的地位亦日益提高。
中國的系統整合商目前正在將晶片設計、軟件和人工智能帶到實際應用中,在這些應用中,用戶(通常是工業製造商)可以充分發揮更高效率、享受更高的一致性,並且獲得由機械人自動化帶來的更佳成本結構。
預料第五代流動網絡(5G)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將遠超以往所有版本。中國5G基礎設施的支出,將為內地設備製造商及其供應商帶來龐大增長潛力。員工在家工作,顯示出對企業韌性的需求,並加快了邁向雲端的過渡。
此外,貿易戰緊張局勢持續,促使中、美兩國要更加自給自足和不能依賴單一供應來源。這些情況都推動了專門半導體晶片的需求。
生產最先進晶片的過程極之複雜,而且成本很高,因此全球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可以達到或接近最先進製程的技術水平。在全球最先進晶片製造中,目前台灣和南韓的產能最高。
未來十年,投資者必須投資於這些技術趨勢。